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7的文章

恐懼之邦

圖片
這本書也出了快兩年了, 之前就聽過看了會顛覆關於環保的觀念, 不過一直沒有動機去讀它. 最近看了高爾的"An inconvenient truth", 對全球暖化跟溫室效應很有興趣. 也在公司裡說要環保什麼的. 結果在常上的BBS上也有人在討論, 那個好戰的BBS上立刻就分成了兩團人, 一邊覺得全球暖化的的確確就是人類造成的. 另外一邊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現象, 地球本來就有時候會變熱, 有時候會變冷. 而且這些不是學有專精的人, 居然就這麼吵了起來. 當然我也是那堆人中的其中一個. 然後反對全球暖化現象的人就端了這本書出來, 叫我們看完了再來談. 好吧, 我容易受影響, 就去買來看了... 網址在這 跟 一瞬之光 一樣, 一旦開始讀之後, 就停不下來了... 在三個晚上內, 把這六百多頁的小說看完了. 它的確顛覆了我的想法, 但也不會讓我立刻就不相信溫室效應跟全球暖化這些理論. 而會讓我開始懷疑我們所接收到的一切資訊, 到底是事實, 還是有心人士想讓我們相信的謊言. 也許他們不是故意的, 也許他們自己也深深相信他們所宣揚的一切, 但相信的人多, 不代表它就會是事實. 以全球暖化來說, 作者所持的意見是, 我們所看到氣溫變化的圖表, 其實是值得商確的. 第一是氣溫記錄的準確度, 真的有人有系統地記錄氣溫, 也許只有近一兩百年的數據, 而這一兩百年內, 通常是人工去記錄的. 人工所使用的溫度計, 記錄的人都會有很大的誤差. 而現在全球暖化所說的是過去十年, 二十年上升了零點幾到一度而已. 這跟過去的記錄想比, 很有可能只是誤差而已. 第二是所謂的熱島效應, 同樣的地方, 人口數量跟能源消耗量的增加, 都會讓它的氣溫升高. 那麼, 如果把溫記錄的圖表攤開來, 而不考慮記錄地點因時代變遷的發展, 這樣的數據圖表公平嗎? 很明顯是不公平, 而提倡全球暖化的學者們也知道, 所以他們會調整這些數據, 會把近代的數據減掉一個數字. 把它"normalize"化. 問題就在於... 沒有人, 沒有理論可以証明他們減掉的數字是合理的. 所以用這樣處理過的圖表, 再去看圖說故事. 學者們就可以任意去解釋了... 無論如何, 這本書提出來的說法跟圖表, 我也沒有辦法去查證. 但它提供了一個很合理的說法, 這個世界有一隻手, 可以藉由操控讓人恐懼的議題而...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 until you know what you don't do

The Old New Thing 裡有一篇新文章,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 until you know what you don't do . 寫得言簡意賅, 加上他的地位, 我們說破嘴的觀念, 在他的筆下變得很有說服力.

我很土...

公司男生上廁所的地方會貼一些奇怪的文章讓我們這些人撒尿的時候可以增廣見聞. 這個星期貼了一篇, 說有個東西(遊戲!? 好像不太算)叫Second Life來著, 在米國大為瘋狂, 裡面的貨幣甚至可以跟米金有真實的匯率! 網址在這兒 怎麼說我也是天天泡在網路上的人, 這個東西出來這麼久了我一點兒也沒聽過. 趕忙抓了個Mac版的在Mac mini上跑, 結果不知道是公司網路慢咧, 還是Mac mini畫3D不夠力, 速度委實不能接受. 就沒能深入研究, 現在還不太會玩. 等我在NB上裝起來玩之後再來寫心得吧...

怎麼在兩台linux server間用scp而不需打密碼?

最近在弄一個可以daily build的系統, 希望可以每天一來就看到編好的東西, 然後測試... 這個daily build的script大致已經寫好, 主要的動作就是從SVN上checkout一份最新的code, 然後開始去一個一個package的目錄裡build, 再把所有編出來需要的東西, copy到某特定目錄, 最後用tar把它包起來, 取名為像20070315-1940.tgz這樣子的檔名. 丟到某個目錄去. 等我明天一早來看. 這樣子的缺點是我是在我自己的linux上build的, 希望能夠把我build的東西, 上傳到大家用的server上. 用samba或是為它寫個expact script都是個辦法. 不過好像總沒有比直接cp來得方便. 那麼, 就用scp來copy吧, 唯一的缺點就是要打密碼. 小小的研究了一下, 相當的容易, 方法如下. 1. 在自己的linux上打ssh-keygen, 然後接下來的問題都直接按enter跳過. 2. 上一步應該會在~/.ssh/裡產生幾個檔, 把其中id_rsa.pub copy到對方的~/.ssh/, 並改名為authorized_keys (如果已經存在了, 就append到它後面吧) 3. 完成 這樣就可以直接在script裡, scp xxx.tgz 192.168.1.xxx:/var/www/html/dailybuild/ 把編出來的東西送上server去囉...

煙火式的慶典

近幾年開始在各大節慶裡喜歡加一段煙火秀, 當作是活動中的一段高潮並沒有什麼不好, 但若它就是整個"活動"的話, 那就缺乏了一點內涵. 對於主辦者來說, 煙火是最簡單的節目, 只要砸錢下去買煙火, 弄好相關的地點跟消防措施, 就可以辦一個讓大家期待的煙火秀了. 可是煙火秀這種東西, 放了就放了, 事前看不到, 事後也很快就忘了, 但所費不貲. 花個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燒個幾分鐘, 留給大家的是什麼呢? 在元旦過後幾天的報紙上我看到一個半版的賣房子廣告, 照片裡黑壓壓的一群人全都拿著手機或相機在拍中間的那根白白的101. 是的, 想想我們去看煙火時的情境, 是不是大家人擠人找一個最佳的暸望點, 然後拿些大大小小的設備試著把它拍下來!? 我們真的enjoy這180秒嗎? 還是呆呆的透過小小的手機螢幕或相機觀景窗在看? 180秒過後, 高潮結束, 大家再擠公車, 捷運各自回家. 只留下滿地的垃圾給明早辛苦的清潔隊員... 這樣的活動, 政府花了大錢, 民眾也沒有實際參與, 花了大家的錢跟時間, 只爽了180秒, 只留下了淺淺的回憶. 昨天元宵節, 我家小小在基隆七堵, 也在河邊放了90分鐘的煙火, 我去了一趟台北來回, 回來還在放. 我真不知道什麼時候七堵這個小地方變的這麼有錢, 可以這樣子揮霍了咧. 我建議, 在這種節日裡辦一些活動, 像巴西嘉年華會一樣, 讓民眾可以組團打扮成亂七八糟的樣子, 在信義區遊行. 甚或是像泰國潑水節, 西班牙瘋牛節, 還有哪裡的丟蕃茄節. 這樣事前的準備, 到活動進行中, 到事後的回憶. 可以讓民眾比較有參與感, 也不用花大錢來燒. 這樣應該比較有意義一點...

你想通了嗎?

圖片
開始為自己讀的書作個記錄吧. 就從最近這一本開始, "你想通了嗎?". 作者是"傑拉爾德。溫伯格", 我還不知道這傢伙是誰, 還沒像信服Tom DeMarco一樣的信任他的想法. 也許是我有眼不識泰山, 但我看他作者簡介裡那麼輝煌, 我的書架上已經先放好了他另外兩譯作,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及"領導的技術"在排隊等著被我看了. 這本書的副標是"如何靈活思考, 解決問題", 而在書中其實並不是那麼強調如何解決問題, 而是用許多故事來強調如何發現問題的定義. 很多問題並不如問題一開始所顯示的那麼單純. 工程師的解決方法很有可能只是解決了外表上的現象, 而不是問題的本質. 像是西醫跟中醫的比較, 西醫是哪裡有問題, 就開哪裡的刀, 問題解決. 而中醫試著去了解病痛的根源, 然後用改善體質的方式來去除症狀. 難說哪一種比較好, 因為在很痛或是很急的症頭時, 總想用比較快速的方式來解決, 也就是西醫的作法. 這是本需要一讀再讀的書, 我相信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心得, 在這裡先quote幾句書裡的話草草結束這篇讀書心得吧. 人們無法溝通他們不知道的東西---或著, 他們不想知道的東西 Chapter 18 不管看起來如何, 人們其實很少真正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直到你給了他們要求的那些東西 Chapter 18

希臘羅馬大軍 VS 中原武林人士

羅馬大軍之所以橫掃歐亞非三洲, 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方陣跟長矛. 方陣持著長矛的小兵排成n x n的陣勢(查了一下, 羅馬因為是在山坡上, 所以陣比較小, 是8x8. 瑞士方陣則因為在歐陸平原, 所以陣很大, 是30x30, 甚至40x40), 一個軍隊就是由很多個這樣大小的方陣組成. 這樣的方陣在接敵的時候, 因為是整個面去面對敵人, 就像總統府前的保警一樣, 拿著一堆盾牌往前走, 每個人要負責的區域很小, 很明確, 所以很有效率. 而方陣可怕的是, 它是源源不絕的. 前面的倒下, 後面同樣位置的立刻就補上, 整個面還是有完整戰力的, 不用花時間去rotate人力. 而小說中的中原武林人士呢? 每個人都得花個十幾年到幾十年天天練武, 練個內外兼修, 一掌可以打死一個人, 一跳可以跳個三層樓高. 可是咧, 不是每個人都可當武林高手, 我們大多人的資質恐怕只是個武修文這種貨色, 要像郭靖那種笨蛋又有那種機運可以練成絕世高手的機率微乎其微. 而且像這樣的高手, 又能對付軍隊中的幾個人呢? 100個算多了吧... OK, 拉回來我想要說的. 對我來說, 羅馬大軍就是大公司有系統的資源戰, 當它的大輪子轉過來的時候, 也許他轉的很慢, 但任何人都是無法阻擋的. 而對小公司來說, 也許裡面有幾個小高手, 用武林人士的方法也是可以造成幾場小戰役的勝利, 但如果覺得多幾個這種小勝利就可以攻城略地. 就可以打仗了, 似乎還是太天真. 但也不是真的就那麼悲觀, 小公司就沒有成功的機會. 而是方法跟心態上要做一些修正. 用小公司全部的資源, 用小規模的方陣戰來打大公司還沒有進去的市場. 小公司的上駟總該比大公司的下駟來得強吧? 但是打法還是要一步一步來, 針對一項單一的技術來突破, 在那一項技術的領域裡做到頂尖, 做到大公司想進來也進不來. 在突破該項技術之前, 不應該想著拉開陣線來同時打多個面向. 因為你就是資源不夠所以才只能先做利基市場. 同時打多個面向, 就算是可以找ODM的solution來整合, 做出來的東西也只是半調子, 也是了勝於無的雞肋, 市場不會appreciate it, 愈來愈精的user(看 engadget 這類網站上刻薄的言論就知道了)會很嚴厲地批判各個半調子的功能, 吊在廣場上跟大家說. MS Zune是個bad idea嗎? 至少是個挺有趣的idea,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