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JAMIE專欄】創業 CEO:產品 CEO 的兩難

【MR JAMIE專欄】創業 CEO:產品 CEO 的兩難
http://feedly.com/k/1eayU0c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之前聊過,我強烈支持創辦人應該要擔起 CEO 大任這件事情,因為一旦成功了,就有機會創造出像 Amazon、Google、Facebook、Apple、Microsoft 等這類長期偉大的企業。但創辦人成功轉型 CEO 的案例畢竟不算多,如果真要算算,失敗的比例或許還比較高。

背後的原因相當複雜,最常看到的是很多創辦人根本壓根不想當 CEO。從 0 到 1 創造一個新模式是相當刺激的過程,需要的是富有 Hacker 精神的游擊隊長。從 1 到 100 放大一個模式則是繁瑣、重複、建立 SOP (標準化作業流程) 的工作,需要的是有 Builder 的細心與耐心,正規部隊的將軍。只有極少數人同時具備 Hacker 與 Builder 的 DNA,也只有極少數游擊隊長會真心換當一個將軍。

即使是 Founder 真的有心想學當 CEO,這個過程也需要時間。但新創公司往往在抓一個競爭者眾、稍縱即逝的 Paradigm Shift (市場板塊位移),且創投股東也有一定的時間壓力*,因此在 Founder 學當 CEO 的過程中,如果連續幾季表現不佳,還是會出現董事會失去耐心,決定引入外來 CEO 的狀況。

最後,即使 Founder 真的有心想當 CEO,也得到董事會十足的信任,在公司規模化的過程中,一個做產品出身的執行長還是可能會碰到產品與管理兩難的狀況。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Ben Horowitz 日前寫了一篇 Why Founders Fail: The Product CEO Paradox 描述了這個情形,我建議大家好好體會一下。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筆記:

成功的新創公司創辦人往往是產品出身的,在公司 1-100 的規模化過程中,也往往還是會放很多心力在產品之上。這一切通常都平安無事,直到公司達到某個規模時 (大約是全體 120 人,產品 30-50 人左右的時候)。這時 CEO 得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管理之上,因此常常沒有時間掌握住產品的細節,大大小小的產品決策也開始被 CEO 忙碌的出差、會議行程卡住,兩難的他從一個非常有遠見的產品經理,漸漸淪落成了無法完全抓住重點的瓶頸官僚。

開發團隊最後冒死建言,請 CEO 退出產品管理,CEO 自己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但接受之後才發現悲劇還在後面。少了強權領導的產品團隊開始陷入「共議制」,產品開始發散、失去靈魂。不管產品的 Founder 也發現他除了很懂產品之外,基本上還是一個二流的經理人。因此公司的狀況比之前 CEO 兼管產品時還要糟糕,但才剛放下產品如果馬上又把權力拿回來,又怕嚴重打擊開發團隊的士氣。(往往也就在這個時候,董事會開始質疑 CEO 的能力…)

因此這件事情必須要「中道」處理,產品出身的 Founder CEO 不能完全不管產品,但也必須要把產品下放到某個讓組織可以有效前進的程度 — 也就是 Bill Gates、Steve Jobs、Larry Page 與 Mark Zuckerberg 取得的平衡。Ben 提出了四個 Product CEO 應該持續負責的事情:

繼續推動關鍵產品遠景 ── CEO 不需要定義每個大大小小產品的遠景,但務必持續領導關鍵產品

維護品質標準 ── CEO 必須持續當最終的品質把關者,因為除了他沒有人能這麼做

當一個整合者 ── 久而久之,不同產品線間一定會有些矛盾,為了組織的長遠未來,CEO 必須適時出面整合他們

讓團隊考慮他們沒有的數據 ── 現今的產品決策非常的數據導向,這短期而言是非常好的事情,但長期而言會碰到產品卡死在一個曲線,無法跳到另一個曲線的狀況,這時迫使大家跳躍就是 CEO 的責任

而為了讓組織運作順暢,Product CEO 也必須要遵守以下的規矩:

書面溝通 ── 當產品的開發流程開始正式化,CEO 也必須遵守。有什麼想要加的功能,那就好好把 PRD/MRD (Product/Marketing Requirement Document) 寫好。寫的過程也能幫助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東西,是不是合乎產品的邏輯,而不只是一時興起

定期檢討 ── 當團隊已經期望 Product Review Meetings 會定期召開 (最初可能是每週,漸漸變成每月、每季),他們會把它當成回顧、檢討的機會,而不是手伸進來的管理

去除正式管道外的指導 ── 除了以上兩個正式管道外,不要用任何其他方式下指導棋 (還是可以跟團隊聊天取得資訊,但不要直接覆蓋他們主管的決策)

就我過去幾次創業,最高參與過 120 人團隊的經驗,以及這三年來對較具規模 appWorks Startups 的觀察,我認為 Ben 的以上 7 點建議相當值得參考。就像創業過程的很多事情一樣,產品高手 Founder 在跨足管理時,終究也必須取中道而行之。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

*雖然創投已是較有耐心的投資人,但我們管理的基金往往還是有 7-10 年的生命週期要面對

(Photo via OnInnovation, CC License)

shared via http://feedly.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Phone跟iPhone的比較!?

博客來coupon大放送!

我第一個Android程式上架了...